六十一 六十一 大邦者,下流也, 大的國家,好比是江河的下游部分, 天下之牝也, (處在天下百川所歸附的地方)處在天下雌 柔的位置, 天下之交也。 是天下萬物交流互動、滋養(yǎng)長息、相生相 容的地方。 牝恒以靜勝牡。 天下動物的雌性常常憑借柔靜勝過雄強的 雄性。 為其靜也, 因為它的本性是溫柔守靜啊, 故宜為下。 所以它適宜擔(dān)任謙下的位置。 故大邦以下小邦, 因此大國用謙下柔靜對待小國, 則取小邦。 就能夠取得小國的擁護(hù)和歸順而兼容小國。 小邦以下大邦, 小國以謙下柔靜對待大國, 則取於大邦。 就可以取得大國的信任而被容納和保護(hù)。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有的大國兼下柔靜而聚擾小國,有的 小國兼下柔靜而被大國容納。 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 所以那些大國不過是想兼并聚攏眾小國。 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 那些小國不過是想要生存在大國里邊。 夫皆得其欲, 如果大國小國都達(dá)到他的愿望, 則大者宜為下。 那么大國猶其應(yīng)該居于下位。 六十二 六十二 道者,萬物之注也。 道這個東西,是萬物的總綱(主宰)。 善,人之寶也。 ( 對于)善良的人(有能力的人),(道德) 是人最珍貴的寶物 不善,人之所寶也。 (對于)不善良的人(沒有能力的人), (道德)被當(dāng)作護(hù)身符來保護(hù)人。 美言可以市, 美好的言語可以換取別人的尊敬, 尊行可以賀人。 美好的行為可以使人愿意追隨。 人之不善, 人沒有能力, 何棄之有。 那又有什么理由棄絕他呢? 故立天子, 所以樹立天子, 置三卿, 設(shè)置三公大臣, 雖有共之壁以先四馬, 雖然有用駟馬拉的大車進(jìn)獻(xiàn)來的巨大的 玉壁, 不若坐而進(jìn)此。 不如坐下來把道作為進(jìn)禮。 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 古代人之所以重視道是為什么呢? 不謂求以得,罪以免輿? 不是說有求就可以得到,有罪就可以免 去嗎? 故為天下貴。 所以道才被天下所重視。
六十三 六十三 為無為, 以順應(yīng)自然的方式去作為, 事無事, 以不攪擾的方式去做事, 味無未。 以恬淡無味的方式去感覺、體會、思考可能 發(fā)生而還未發(fā)生的問題。 大小, 不論大小, 多少, 不論多少, 報怨以得。 用德去回報怨恨。 圖難乎其易也, 處理困難的問題先從容易處做起, 為大乎其細(xì)也。 做大事情先從細(xì)微的小事做起。 天下之難作于易, 天下間最困維的事完成于容易的事, 天下之大作于細(xì)。 天下間最大的事完成于細(xì)微的小事。 是以圣人終不為大, 所以圣明的人始終不好大喜功、大而化之, 故能成其大。 因此能夠完成大事業(yè)。 夫輕諾必寡信, 那些輕易允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 多易必多難。 把事情看得過分容易的必定常常碰到困難。 是以圣人猷難之, 所以圣人遇事總是考慮的困難艱難些, 故終於無難。 那么他最后反而沒有遇到艱難。
六十四 六十四 其安也,易持也。 局面安穩(wěn)的狀況,容易維持啊。 其未兆也,易謀也。 事情沒有出現(xiàn)變故的征兆之前,容易 圖謀啊。 其脆也,易判也。 事物在脆弱的時候,容易化解啊。 其微也,易散也。 事物在微細(xì)的時候,容易消散啊。 為之於其未有, 采取措施要在事情變化還沒有發(fā)生的 時候, 治之於其未亂也。 治理要在大的禍亂還沒有發(fā)生之前就 要進(jìn)行。 合抱之木, 合抱粗的大樹, 生於毫未。 生長于細(xì)小的萌芽。 九成之臺, 九層的高臺, 作於蔂土。 產(chǎn)生于一筐筐泥土的積累。 百仞之高, 登上百仞的高處, 始于足下。 開始于腳下第一步的跨出。 為之者敗之, 按自己的主觀意志硬做的人一定要失敗, 執(zhí)之者失之。 強行持有的人一定要喪失。 是以圣人無為也, 所以圣人順應(yīng)自然去做啊, 故無敗也; 因而沒有失; 無執(zhí)也,故無失也。 不強行持有,因而沒有喪失。 民之從事也, 人們做事情, 恒于其成事而敗之。 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而失敗了。 故慎終若始, 所以必須象謹(jǐn)慎開始一樣地謹(jǐn)慎結(jié)束, 則無敗事矣。 那樣就不會敗事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 所以圣人的欲望就是沒有欲望, 而不貴難得之貨, 而且不貴重難得的奇珍異寶, 學(xué)不學(xué), 學(xué)別人所不愿意學(xué)的道理, 而復(fù)眾人之所過; 而且受教于眾人所犯的錯誤; 能輔萬物之自然, 能輔助萬物依照本性去自然發(fā)展, 而弗敢為。 而不敢用自己的主觀意志去加以干涉。
六十五 六十五 故曰: 所以說: 為道者非以明民也, 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用道教人民聰明, 將以愚之也。 而是用道使人民淳厚質(zhì)樸。 民之難治也。 人民之所以難于治理, 以其知也。 就是因為他們有太多的智巧心機。 故以知知邦, 所以用投機取巧的心機去治理國家, 邦之賊也。 是國家的災(zāi)禍啊。 以不知知邦, 不用投機取巧的心機去治理國家, 邦之德也。 才是國家的幸福啊。 恒知此兩者, 要永遠(yuǎn)懂得(記。┻@兩種治理國家的方式, 亦稽式也。 也就是法則模式。 恒知稽式, 永遠(yuǎn)懂得(記。┻@個法則模式, 此謂玄德。 這就是所說的自然無為、潛蓄而不著于外的 德性。 玄德深矣, 自然無為、潛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深厚啊, 遠(yuǎn)矣, 高遠(yuǎn)啊, 與物反矣, 它跟萬物一起返回到本原, 乃至大順。 以至于達(dá)到完全順應(yīng)自然。
六十六 六十六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 江與海之所以能成為天下一切溪流歸順 的君王, 以其善下之也, 是因為江與海善于處在溪谷的下游啊, 是以能為百浴王。 所以能夠容納匯集溪流成為百谷的君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 因此圣人要想處在人民之上啊, 必以其言下之; 必須在言詞上對人民表示兼下; 其欲先民也, 他要想處在人民的前面領(lǐng)導(dǎo)人民, 必以其身后之。 必須把自身利益放在人民利益的后面。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所以(圣人)處在人民的前面而人民不 感到妨礙, 居上而民弗重也。 處在人民的上面而人民不感到負(fù)累。 天下樂推而弗猒也。 天下的人樂于推戴他而不厭棄他。 非以其無諍與? 不就是因為他不與人競爭嗎? 故天下莫能與之諍。 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夠與他相競爭。
六十七 六十七 小邦寡民, 如果國家小,人口不多, 使什佰人之器毋用, 即使需要十百人使用的大器具卻不能使用, 使民重死而遠(yuǎn)徙, 即使人民重視生命、畏懼死亡而向遠(yuǎn)方 遷移, 有車舟無所乘之, 雖然需要車船卻沒有地方乘坐, 有甲兵無所陣之。 雖然需要盔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布陣使用它。 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 只能使人民回復(fù)到以結(jié)繩而用于記事的 狀況。 甘其食, 人民(只能)以自己的食物為甜美的食物, 美其服, 以自己的衣服為美麗的衣服, 樂其俗, 以自己的習(xí)俗為歡樂的習(xí)俗, 安其居。 以自己的居所為安全的居所。 鄰邦相望, 鄰國之間可以相互看見, 雞犬之聲相聞, 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相互聽到,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但相鄰國的人民從出生到老死(卻因為 封閉和沒有需求而不能相互往來。
六十八 六十八 信言不美, 有根據(jù)的言論不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 美言不信。 用華麗的辭藻修飾的言論不見得真實。 知者不博, 在某一領(lǐng)域有真知灼見的人學(xué)問不廣泛, 博者不知。 學(xué)問廣泛的人不會對某一個領(lǐng)域有精深的 見解。 善者不多, 專業(yè)能力強的人專長不多, 多者不善。 專長多的人專業(yè)能力不強。 圣人無積, 圣人沒有自己的積蓄, 既以為人, (他)盡全力幫助人, 己愈有。 自己反而更豐收。 既以予人矣, (他)盡力給予人呵, 己愈多。 自己反而更增加。 故天之道, 所以天地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 利而不害; 是有利于萬物而不妨害它們; 人之道, 圣人做事的法則(規(guī)律), 為而弗爭。 是對人有所施為有所幫助而無所爭奪。 六十九 六十九 天下皆謂我大, 天下人都說我(的道)博大, 大而不宵, 博大的不像任何事物, 夫唯不宵,故能大, 正是因為什么都不像,所以才能夠博大。 若宵,久矣其細(xì)也夫。 如果像一般事物,它早就變得渺小的很啦。 我恒有三葆, 我永遠(yuǎn)地?fù)碛腥鋵殻?br/>持而寶之。 掌握并珍視它們。 一曰慈, 第一個叫慈愛, 二曰儉, 第二個叫儉樸,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第三個叫不敢做為在天下人的前面。 夫慈,故能勇; 因為慈愛,才能勇武; 儉,故能廣; 因為儉樸,才能寬裕; 不敢為天下先, 因為不敢做為在天下人的前面; 故能為成事長。 所以能夠成為人們的領(lǐng)導(dǎo)。 今舍其慈,且勇; 現(xiàn)在的人舍棄他的慈愛,而又追求勇武, 舍其儉,且廣; 舍棄他的儉樸,而又追求寬裕, 舍其后,且先, 舍去自身退后,而又去爭先, 則必死矣。 那就一定要滅亡的啊。 夫慈,以戰(zhàn)則勝, 慈愛,用來征戰(zhàn)就能勝利, 以守則固。 用來守衛(wèi)就能堅固。 天將建之, 上天要救助誰, 如以慈垣之。 就用慈愛來護(hù)衛(wèi)他。
七十 七十 故善為士者不武, 所以善于做將帥的人不逞勇武, 善戰(zhàn)者不怒, 善于作戰(zhàn)的人不發(fā)怒, 善勝敵者弗與, 善于戰(zhàn)勝敵人的人不與敵人硬拚, 善用人者為之下。 善于利用別人能力的人對人謙下。 是謂不諍之德, 這就是所說的不與人紛爭的德操, 是謂用人, 就是所說的對人的治理和使用, 是謂肥天, 就是所說的(增強)壯大天道, 古之極也。 (這是)自古以來的準(zhǔn)則啊。
七十一 七十一 用兵有言曰: 懂得兵法的專家有格言說: 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我不敢主動挑起戰(zhàn)爭而是不得已而應(yīng)戰(zhàn), 吾不進(jìn)寸而芮尺。 我不敢侵略攻擊對方一寸,而寧可退后 一尺, 是謂行無行, 這就是所說的行動看不出陣式奔忙 (運行), 襄無臂, 舉起臂攻擊卻看不出舉臂攻擊, 執(zhí)無兵, 握起武器卻看不見有武器, 乃無敵矣。 這樣就沒有人能戰(zhàn)勝他了。 禍莫大于無敵, 禍患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 無敵近亡吾葆矣。 輕敵幾乎喪失我珍貴的法寶。 故稱兵相若, 所以當(dāng)對陣的雙方勢力差不多時, 則哀者勝矣。 那么悲憤的一方會得到勝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