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婷婷在线,亚洲精品日韩欧美,欧美一级午夜,麻豆日韩精品,午夜不卡视频,天天都色,亚洲第一区国产精品

 
主題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根本佛法] 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4 / 33231
累計簽到:1 天
連續(xù)簽到:1 天

146

主題

758

帖子

5660

積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566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fā)表時間 2019-5-30 06:10 |只看大圖 回帖獎勵 |閱讀模式

釋真勝法師受邀2017于廣福寺主持禪七開示錄音整理

上期講了禪觸,今天繼續(xù)講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什么呢?

四禪八定實際上是天的八個層次的境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這是色界的四層天;還有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和非想非非想處天,這八層天的境界。

我們通過修禪定,專注于一心,可以使我們的心達到和這些天的心的境界。從我們修行來講,修禪定的角度來講它是一些心理狀態(tài),現(xiàn)在的詞匯叫心理的一些清凈的狀態(tài),而在三界中它屬于色界天和無色界天的境界。

欲界也有天,欲界有六重天,但是沒有資格被稱做禪定,欲界的一切境界都沒有資格被稱做禪定,只有色界和無色界才有資格被稱做禪定。

第一個水平就是初禪,初禪佛經(jīng)中怎么描述呢?“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這里有幾個術語,要沒搞清楚就會誤解佛所講的內容。“離欲、惡、不善法”指的哪些內容呢?

第一個“離”——通過我們專注于一心,使我們降服了欲界的不善法,哪些內容呢?就是欲貪,比如男女欲、飲食欲、眼所貪的、耳所貪的、鼻所貪的、舌所貪的,還有身體所貪的這些五欲的境界,這個欲是降服了欲心;

第二個“嗔心”——達到初禪的時候是完全沒有瞋的心,完全沒有欲界的貪,在初禪的境界中不會有飲食的想法,不會有男女欲的想法,因為它是色界的境界,欲屬于欲界的境界;

第三個“昏沉”——昏沉的解釋包括了睡眠,睡眠是嚴重的昏沉,還包括有些不嚴重的昏沉,比如靜坐坐不直,坐起來就這個樣子(歪),這個狀態(tài)已經(jīng)就是昏沉了。即使我們睜著眼在說話的時候也可能在昏沉狀態(tài),就是精神不飽滿,用我們世俗的話(來講)就是精神不夠飽滿,頭腦不夠清醒,做什么事都萎靡不振,這種狀態(tài)都屬于昏沉。達到初禪的時候就降服了昏沉,處于一種頭腦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

第四個“掉悔”——就是散亂心。它能夠打擾專注,使我們剛修定的時候專注不起來,達到禪定的時候是能夠專注的,這就是滅除了掉悔;

第五個“疑”——就是我們疑神疑鬼,多疑那種心態(tài)(比如我們得禪定了?還是沒得禪定?)我得禪定了,那種疑的心態(tài)沒有了。

這五個為什么叫惡不善法呢?它障礙禪定智慧,這五個中你有一個就不可能得到禪定,也不可能得到智慧,也就是說不能開悟,它是修行的嚴重的障礙,因此又稱這五種煩惱叫做五蓋,降服了這五種煩惱就可以到達禪定的境界,就是“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

“有尋、有伺”過去最早的翻譯叫“有覺、有觀”,后來玄奘法師認為翻譯的不準確,就改成了叫“有尋、有伺”,尋、伺實際就是我們的粗心,我們心念比較粗大的部分,這個是初禪的缺點,不是它的優(yōu)點,初禪有尋、有伺是它的缺點,初禪降服了欲惡不善法是它的優(yōu)點。

用比喻來說明就好比敲鐘的時候,我們一敲,“當”一下,我們剛敲到鐘上的時候叫做尋,叫做覺,敲完了之后聲音還能連續(xù)一段,“嗡……”,這段時間就叫伺,就叫觀。就如同我們起心動念,我們動了一個念,動的時候就是覺,動了不會馬上就消失,可能能延遲幾秒鐘,或者更長時間,或者更短時間,延遲的這個階段就叫做觀,也可以叫做伺。

還有一種比喻,就像貓撲老鼠一樣,貓在抓老鼠的時候要四處尋找,找到老鼠的位置之后它就守在那里,找機會去抓它,就一直守著,心不離開,用尋和伺來比喻這種心。

覺觀是造成人說話的原因,所以它經(jīng)常跟語言的思維也有關系,它屬于我們粗的心態(tài),我們眾生中比較粗的心態(tài)。

在修行的表現(xiàn)上,比如我們觀呼吸的時候,初學的人要努力找呼吸,找到呼吸能維持一會,找的過程叫做尋,維持的過程就叫做伺,或者叫覺觀,這叫“有尋、有伺”,或者叫“有覺、有觀”。

“離生喜、樂”,離,因為離,離了什么呢?就是剛才的欲惡不善法,因為離了五蓋,所以得到了喜樂。

這個喜樂跟我們日常所說的喜樂不是一個概念,它是我們佛教的專業(yè)術語,跟我們日常說的歡喜和快樂還不完全一樣。這個喜樂指的是什么呢?

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在佛教統(tǒng)稱心,并不是光意識叫心,我們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屬于心。當我們這六識跟境界接觸的時候,比如我們看東西,我們看東西時,眼也沒出去,我看你的時候你也沒鉆入我眼里,我們怎么看的東西呢?

是你的光線投到我的眼底,刺激到我的視神經(jīng),這個視神經(jīng)就被稱作眼根,刺激視神經(jīng)的同時就會產(chǎn)生起一個心,了別這個光線的心叫做眼識。這三者是同時發(fā)生的,就是光線投射到眼底馬上就會產(chǎn)生出眼識來取這個形象,這個光線的形象就轉成眼識里的形象,再不是光線了,而是精神里的符號了,是屬于精神里的概念,精神里的符號,這個時候必然同時會產(chǎn)生出感受來。

比如太強的光眼識就感覺不順意,那么就會有苦的感受,叫做苦受;假如比較舒服的光,順我們心的就叫做樂受;既不苦又不樂的狀態(tài)叫做舍受。感受分三種,就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的專業(yè)術語叫舍受,并不是舍棄感受,而是不苦不樂的感受,舍棄的舍,但是不是舍棄感受的意思,還是有感受,但是這個感受既不是苦也不是樂。

那么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和境界接觸的時候,比如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的過程也都有感受。要按三受來分,就是苦受、樂受和舍受這三種。要從五受上,我們還可以把意識的感受來做特殊的描述,那么就分成了五受。怎么特殊描述呢?

意根和法塵和合生意識,這個時候會出現(xiàn)感受,不順意的感受叫做憂,不叫苦,意識的感受中不順意的叫做憂;意識中順意的感受叫做喜;既不是喜又不是憂的,就叫舍,這樣是五種感受,苦樂憂喜舍。

大家可以看到,喜這個概念跟我們平常的概念相似,就是意識的舒服,類似于我們平常意識的歡喜感覺,意識中的舒服感覺。

前面那個樂是指的什么呢?我們講過了,它屬于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和身識的舒服,這些感受應該屬于我們常說的舒服,并不是快樂的意思,要誤解為快樂就麻煩了,意思就錯了,實際是我們平常感受的舒服。它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呢?“離生喜、樂”是什么含義呢?

就是因為離了五蓋,我們這時候會感受到遍滿全身的舒服,眼、耳、鼻、舌、身沒有一處不舒服。你要發(fā)現(xiàn)眼、耳、鼻、舌、身還有一處沒舒服到,代表你還沒入初禪,同時心中有一種歡喜。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尤其是初修的,接近禪定或者要入禪定的時候非常的歡喜,甚至都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假如稍微不注意就會笑出來,無緣無故會笑出來,實際是接近初禪或得到初禪的境界,但是也不要放縱這個笑、這種喜,這是佛對初禪的定義。

我重新說一下,“離欲、惡、不善法”,就是欲界的那些煩惱,叫做五蓋;“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這是佛經(jīng)里對初禪的描述。

我們具體實修的時候怎么鑒別呢?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專注于一心,比如我們專注在呼吸上,我們身心會越來越舒服,當你達到了遍滿身體的舒服和歡喜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出定了,假如你進入過這個狀態(tài),你回頭檢查一下,我當時這個過程中,進入到這種遍滿的歡喜和舒服的時候有沒有五蓋,就是剛才說的五蓋的感受有沒有,假如沒有,還有個具不具足五禪知,五禪知叫做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你遍滿了舒服就是樂,歡喜心叫做喜,尋和伺就是你是不是還得努力去找你的呼吸,守你的呼吸,還有就是心能不能專注,假如具足這幾種條件了,這些條件具備了,你當時就進入過初禪。

達到了初禪之后,就有一個問題,好比有一次我們碰巧進去了,今天的身心狀態(tài)挺好,環(huán)境也好,我一專注就進去了,下次再進就進不去,這種情況很多。我們修行的師父長期在禪堂里全天在修行,有這種經(jīng)驗的人實際很多很多,但是想第二次再找著這個感受又很困難。

這種情況叫入定不自在,應該怎么解決呢?就是你出定之后要回憶,不要出定了就光顧歡喜了,我今天修的好,光顧樂了,心搞得很亂,下次再坐,坐不進去了,應該怎么辦呢?你要回憶清楚,我當時是以什么方式,以什么技巧進入到這個狀態(tài)的,然后還要反復練習把它練熟了,下次就努力能夠做到甚至做到一念就能入禪定。比如觀呼吸,不需要觀十幾分鐘、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可能一念之間就可以入禪定,要練到這個水平。

還有初入禪定的人,有的人確實也有舒服的經(jīng)歷,但他想多保持一會做不到,這個叫住定不自在,也需要練。開始的時候短,第二次提前修修,想著要坐長一點,坐到五分鐘,下一次再練,(從)能坐到五分鐘(到)能坐到十分鐘,保持初禪達到十分鐘,十五分鐘,半小時,一個小時,可以延長自己入定的時間,這叫解決住定不自在,也是需要練的。

還有出定,剛才這里有一個人他動不了,這是兩種情況,一種是特別貪愛,太舒服了,不愿意動彈;還有一種是什么都清楚,想動動不了,想動自己的身體控制不了,周圍環(huán)境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全都清楚,想出出不來,這種情況叫出定不自在。

出定不自在剛才我也講了,剛才我說的時候比如先動一個手指,動全身動不了可以試試先動一根手指,一般動一根手指整個感覺就出來了,身體就動起來。假如再做不到,動一根手指也做不到,就反過來念“我要出定”,心中就開始默念“我要出定,我要出定”。因為默念我要出定,它就不再專注你的所修了,念到一定程度定力退了就可以從禪定里出來。所以遇到這種事不要害怕,但是也要練,要不入深定的時候就有危險了。

比如達到了四禪,很高的禪定,呼吸脈搏全都沒有了,你在這一坐坐三天、五天,到醫(yī)生那檢查,這是個死人,既沒脈搏又沒呼吸,就可能把你火化了,所以出定自在也得練。

初禪、二禪不怕,因為有呼吸脈搏,雖然搶救你,也不至于把你火化了。要練出定的自在,練出定的自在也是同樣的道理,跟練入定、住定一個道理,出來的時候就想著我是怎么出的禪定,反復練把它練熟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提前預約一下,假如修得很好了的人,初學的人用不著,修得比較好的人可提前預約,怎么預約呢?在靜坐的時候想我要入定一個小時,或者我要幾點起座,要幾點出定,提前預約了,提前暗示自己一兩遍,時間會非常準,到那個時間肯定會出來,不需要看表。

在我國曾經(jīng)提到過可能是虛云老和尚還是哪個和尚,在終南山靜坐的時候,后來人說小和尚去了說:“上面那個老和尚死了,不呼吸也沒有脈搏了,我們把他火化了吧!庇欣闲扌校瑩(jù)說是弘一大師,他說可能沒有死,拿引磬在他面前一敲,他就出定了。這個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為什么敲引磬虛云老和尚能出定呢?原因是虛云老和尚是在禪堂里修行的人,禪堂里是同起同坐,每次結束敲引磬要求你出定,你不出來他拿板子給你打起來,他養(yǎng)成了習慣了,聽見引磬就要出來,不是禪堂里修行的人你給他敲引磬他可能沒有反應,甚至完全聽不見。所以入定、住定、出定的自在將來要練。

而且要想每次都入定日常生活中要少欲知足,要自己日常生活就清凈。比如說靜坐入了定了,出門跟人打了一架,然后回去還想入定那就沒希望了,因為你把心都搞亂了。日常生活中也要在清凈的狀態(tài),注意不要生煩惱,這樣再靜坐就很容易入定。假如不管自己,不持戒律,放縱煩惱,你再回來坐就困難了。這是初禪。

得到初禪之后我們還繼續(xù)專注于呼吸,初禪有個特點,它是最粗的禪定,它特別淺,這個禪定,特別怕驚嚇。我們這里修行久的人都有這種經(jīng)驗,自己剛得到舒服點的時候特別怕聲音,好比敲個木魚,開個門,旁邊有誰有個動靜,突然把自己驚一大跳。初禪就有這個特點,接近初禪也是有這個特點,因為它是最淺的禪定,特別怕驚嚇,只要有點聲音刺激就會從禪定中退出來。

原因是什么呢?因為它有覺有觀,有尋伺的粗心,為了讓自己更能清凈,(入)更深的禪定,要解決覺觀的問題,就要繼續(xù)專注自己的呼吸,或者修別的禪定的方法繼續(xù)專注他的修法。

逐漸就進入到二禪,叫“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初禪是“有覺有觀,離生喜樂”,這回到了二禪是“無覺無觀,定生喜樂”。這個時候,二禪的時候還是有(遍滿的喜樂),因為它定生喜樂,有樂,就有遍滿的舒服,還有喜,同樣也有歡喜。但是這個時候心更加專注,專注于呼吸的話不需要努力,自然而然就能夠守住呼吸,不需要努力去尋,不需要努力去守它。這個時候再有聲音的話,他能聽見,但是不受驚嚇。

同樣假如你想讓二禪保持,得到二禪之后,也需要練入定、住定、出定的自在。假如你對禪定沒那么大興趣的話,也不一定要練,要想讓禪定穩(wěn)定,下次隨時都可以進入,也需要練入定、住定和出定的自在。有的還加上五自在,一個就是修行前準備的自在,后面加一個出定之后意念的自在,出定之后能夠回憶剛才靜坐中經(jīng)歷的過程,能把它回憶清楚,這叫意念自在。但是二禪還有喜,喜是不清凈的,為了達到更清凈,他繼續(xù)專注于呼吸。

繼續(xù)專注呼吸,喜就熄滅了,那種歡喜心就沒有了,就達到了只有遍滿的舒服,只剩下舒服的感受了。那么佛說三禪叫“離喜、妙樂”,他說世間的樂,最大的樂就是三禪樂,不是快樂,聽到這個樂不要誤解是快樂,它是舒服。這個樂相對還是不清凈,下一步努力要解決這個樂的問題,就還是繼續(xù)專注于一心,繼續(xù)專注于一心的話逐漸樂也會消失了,只剩下清凈心了。

前面最初入初禪的時候只剩喜樂了,苦受和憂受就沒有了,進入三禪的時候,喜又沒有了,進入四禪時連樂也沒有了,剩下什么呢?還有感受,沒有苦受,沒有樂受,沒有喜受,沒有憂受,只剩舍受,所以四禪叫做“舍念清凈“。有人望文解意,誤以為要把念頭舍掉,不是舍掉念頭,而是說它的感受是舍的感受,是那種清凈感受,并不是舍掉念頭的感受。

進入四禪的時候叫舍念清凈,這個時候就被稱作不動地,呼吸和脈搏完全停止了,完全沒有呼吸。假如還有胎吸的話都不能算入了四禪,假如有人鼻子不呼吸了,在腹部、在中脈、在體表還有呼吸的話這都不算四禪,胎吸都得中斷了才能夠算四禪。觀呼吸進入四禪的時候甚至連身體都感覺不到了,只剩一個意識的心的狀態(tài)。

這是色界的四個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有無色界的四定,四禪八定實際是八種定,八個水平,可以說八個層次。前面這四個定又叫禪,色界的定又叫禪定,無色界的定只能夠叫做定,不能夠叫做禪。

我們觀呼吸觀到四禪的時候,呼吸都完全停止了,那么我們再往上努力就沒法努力了,你想觀呼吸達到更高的禪定就不行了,這個時候必須得換修法,換什么呢?換觀想一切物質皆空的修法,就觀虛空。觀想虛空成就就達到了空一切注定,它把所有的物質的感受都給消滅了,只剩下虛空的感受,它的意識中只有虛空的狀態(tài),在這些過程中還有我們六識逐漸熄滅的過程。比如我們進入初禪的時候,鼻識和舌識就不再工作了,我們在初禪的時候聞不到味,嘗不到味道,另外初禪時也不會說話。

假如有人說我入了禪定了,入了禪定之后我聞見天的香特別美,這個人肯定當時不在禪定中,因為在禪定中是聞不到味的,味道是欲界的境界,到色界是沒有氣味的辨別的,鼻識不工作了。還有人說有人在禪定中張嘴說話,講法了,那這個人肯定沒在禪定中,因為禪定中初禪是說不了話的,想說話也可以,從禪定中退出來,到欲界才能說話,你想在色界的狀態(tài)說話是不可以的。

另外那個時候嘴是不會知道味的,你不可能有飲食的欲望,假如是在禪定中就不需要練,自然就不會吃飯,因為在初禪以上的境界就不需要飲食,但在欲界中是需要飲食的,初禪在色界、無色界是不需要飲食的,假如在禪定中一直保持著或接近在禪定中,你不吃飯是餓不死的。

所以第一,在進入初禪的時候鼻識和舌識不工作了,然后達到無色界定的時候,不光鼻識、舌識不工作,身識、耳識、眼識也都不再干活了,也都不起了,這個時候到無色界空一切注定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個識,六識中只剩下意識。

為什么叫空一切處定呢?意識只保持一個狀態(tài),就是虛空態(tài),意識只是觀想著虛空,形成了一種空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分不清東南西北,因為沒有物質參照。假如再進入更深禪定怎么做?就要滅這個虛空,想進入更深的禪定就要滅虛空,要觀識遍一切處來滅掉虛空。當修行成功之后虛空也滅了,只剩下意識,遍滿一切處,這是識一切處定。

有的人連這個還嫌不清凈,他要滅識,滅的方法就觀想識無所有,這都是修法,剛才滅虛空是觀想識遍一切處,成功之后虛空就滅了,只剩下識。然后修下一個定的時候就是滅這個識,就觀想識無所有,最后達到只有一個心念,就是無所有的心念,這個時候達到了無所有處定。還有嫌這個還不清凈,還要滅這個無所有這個想法,這個時候只剩下一個想,叫無所有想,就是他的精神中只剩一個無所有的想。

“想”在佛教也是個術語,不是思想,我們看佛經(jīng)常遇到想這個字,這個想在佛經(jīng)中不是思想的意思,而是取相的意思,就是我們意識中的取相叫做想,它只是一個無所有的形相,這個形相不是物質的形相,是精神的形相。再滅這個想,叫非想,但是大家想前面把物質、把身體都滅了,又把虛空滅了,識也滅了,只剩個無所有想再滅盡了,這個人不就沒了嗎?所以一般不敢了,就留個尾巴,叫非非想,達到了四禪八定的頂點,非想非非想處天,非非想處定,這樣合稱叫四禪八定。對于凡夫禪定的頂點就達到這里,但是假如是圣人,圣人破了我見,假如他定力足夠的話,可以進一步地把非非想也滅掉,再滅掉了非非想就達到了滅盡定,滅盡定據(jù)說只有三果、四果和佛果的圣人能過進入,其他水平的都進入不了,外道是進不了。因為什么?他有我見,會恐懼,他不敢滅這個非想,不敢滅這個非非想。還有佛教的圣人中初果、二果也入不了這個定,原因就是定力不夠,所以只有三果、四果和佛果的圣人才有可能進入到滅盡定。

滅盡定的狀態(tài)跟死人基本相同,完全沒有感受,完全沒有思想的狀態(tài),它跟死人的區(qū)別在那呢?他剩下了壽,就是他還有壽命在,還有暖,有體溫,暖在,還有濕,他只剩下這些在,其他的身心的活動完全停止,假如讓醫(yī)生看,這絕對是個死人,腦電圖什么都不會有。這種他要出定,入定以前得提前想好了,提前想我要什么時候出定,否則的話這一坐下,就不知道什么時候再出來,

假如加上這個定,合稱為九次第定,前面四禪八定,加上這個滅盡定,叫做九次第定。我們就簡單介紹四禪八定和九次第定。

最新關注的會員朋友
回復 收藏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1 天
連續(xù)簽到:1 天

146

主題

758

帖子

5660

積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5660
沙發(fā)
 樓主| 發(fā)表時間 2019-5-30 06:11
法師相關開示內容:【佛法術語】“四禪八定” “滅盡定”

四禪八定

四禪(梵文catvāri-dhyānāni),又作四靜慮、色界定,即色界之四禪。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合之而稱為“四禪八定”,故知八定中包含四禪。色界之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初禪(離生喜樂)

進入初禪時即已舍離欲界里的煩惱,主要是五種煩惱,即:欲界貪、瞋、昏沉(睡眠)、掉悔和疑,這五種煩惱遮蓋使人們不能得禪定智慧,所以被稱為五蓋。

初禪有五種特點,稱為五支,即覺、觀、喜、樂、一心。

覺:初動心。
觀:動心之后心念的延續(xù)。與語言思維有關。(覺與觀也翻譯成“尋”與“伺”。它們的差別是:覺是對境比較粗的心念;觀是內心比較細的觀察心念)

喜:第六意識所感受的舒服稱為喜,即是心歡喜。
樂:身體的眼、耳、鼻、舌、身所感受的舒服稱為樂。
一心:能專注一心。一心也翻譯成“心一境性”。

所以進入初禪稱為“離生喜樂”,意思即是因為出離(欲界五蓋),心生起歡喜與樂的感覺。

二禪(定生喜樂)

當進入初禪后,繼續(xù)修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覺、觀的心念很粗,繼續(xù)保持專注一心就會慢慢進入無覺無觀(又稱為無尋無伺)。二禪有三禪支,即喜、樂、一心。

三禪(離喜妙樂)

當繼續(xù)修到三禪,就會進入更深的定,歡喜心消失,只剩下遍滿的舒服(樂)。三禪之樂稱為“離喜妙樂”。此定中之樂與外境無關。由于三禪以上沒有樂受,故經(jīng)中常說世間之最大樂是在三禪。三禪有二支,即樂和一心。

四禪(舍念清凈)

進入三禪后,修行者繼續(xù)修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三禪所感受到的樂仍是一種苦患,他要心無牽掛,連樂都要舍離。如此,他的意念清凈到極點,呼吸完全停頓。我們眼、耳、鼻、舌、身的不舒服稱為苦,舒服稱為樂;意識的不舒服稱為憂,舒服稱為喜!吧崮睢辈皇侵干崛ツ铑^,而是指舍去苦、樂、憂、喜,進入一個無苦、無樂、無憂、無喜的狀態(tài)。

無色界之四無色定:

以上色界之四種禪定還沒有舍離色界。進一步修習進入更深的禪定,即進入無色界之四無色定:空一切處定、識一切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1、空一切處定

空一切處定即是觀想一切世間皆是虛空,當成就之后進入空一切處定——出色界?找磺刑幎ㄒ彩巧崮钋鍍粜模俏镔|已經(jīng)觀空了,所以沒有方向感,因為物質觀空以后,就沒有了比較,也就沒有了東南西北、上下前后左右了,處于一種沒有物質而空蕩蕩的感覺之中。

2、識一切處定

修行者繼續(xù)修習禪定時,觀想識遍滿一切處,遍滿宇宙,當成就之后虛空消失,就只剩下了精神,就進入識一切處定。識一切處定也是舍念清凈心。實際上,識一切處定還是有“想”,只是這種想很細微,與空一切處定的空想不同;它們之差別是:空一切處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識一切處定中的想是拋棄“空”想,取“識遍一切處”想,進入另一種定——識一切處定。

3、無所有處定

如果繼續(xù)修下去,修行者觀想識是無所有,觀想識不存在,然后再觀想滅了識,就剩下一個無所有想,成就之后就進入無所有處定。無所有處定也是舍念清凈心。在無所有處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集中在觀想無所有,所以稱為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修行者繼續(xù)修下去,就要滅無所有想。無所有想滅的時候,沒有破“我見”的人會產(chǎn)生恐懼心,擔心會將“我”也滅盡,因此滅無所有想時會滅的不究竟,滅成了非想,但是又非非想,還有微弱的想。所以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滅盡定

覺悟的圣人,由于破了“我見”,證知了無我,沒有恐懼,可以把最后的非非想全部滅盡,就得到了一個超越四禪八定的定,稱為“滅盡定”,也叫“滅受想定”,這種境界跟無余依涅槃的境界很相似,不只是物質滅盡,連精神也滅盡。所以只有破了“我見”的圣人才有能力進入滅盡定。

以上的四禪八定加上滅盡定合稱為“九次第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1 天
連續(xù)簽到:1 天

146

主題

758

帖子

5660

積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5660
板凳
 樓主| 發(fā)表時間 2019-5-30 06:43
禪定必需:九次第定

為了入定,修行者必需經(jīng)過九種心理狀態(tài),即九次第定:

在禪修的開頭,禪定的第一種心理狀態(tài)叫“初住”。此時的心只有些許的穩(wěn)定,修行者找到目標但又很快地忘失了,心飄蕩到別的地方去了,但你要把目標找回來,散心,提起,如是反復為之。在這種狀態(tài)開始時,修行者要短時間專注于目標都有困難,僅僅找尋、找到目標就要花上許多努力,就算找到,要執(zhí)持目標也是困難的。所以,修行者必須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尋找、找到、執(zhí)持目標,忘失了又找回來執(zhí)持之。當你正修長養(yǎng)止觀力,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浮想會比以前更多,似乎愈修愈增長心理的散亂。但是,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你不應該以為這是過失,相反地這是一個好的征兆,因為你已能更清楚看到心里發(fā)生些什么事了。

比方說,你在某處的外面,只要你不特別注意而只是坐在那里,任心飄浮,做些不著邊際的白日夢,你不會注意到是否有許多人、車來來往往。你不會特別注意或知道是否有許多車輛通過,這是因為你不關心的緣故。但是,如果改天你坐在同一個地點,真的好好注意通過的人、車數(shù)量,你會發(fā)現(xiàn)交通流量真大。你可能會說:“今天的交通流量比以往多!钡,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以前是你不經(jīng)心,而你卻注意在看。

第二種心理狀態(tài)叫“續(xù)住”。在沒有得到續(xù)住以前,修行者已持續(xù)修持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反復修行,一再把散失的心拉回來,最后,足夠穩(wěn)定生起了,注意力能持續(xù)不間斷專注于目標五、六或七、八分鐘。當你能做到如此地步時,就達到了九次第定的第二次第“續(xù)住”

第三種心理狀態(tài)是“回住”。 有了這種“回住”,你的心理穩(wěn)定度就比以前更大了,在上述最初兩個次第,每當修行者忘失目標,就該立即再尋找它、找到它、執(zhí)持它,然后保持專注于其上。所以縱使修行者能常常提起心念,但不能立即執(zhí)持目標。然而,在這個階段,修行者的心理穩(wěn)定度比以前增大了,對目標的專注力已經(jīng)到了一忘失即能提起的地步,不再需要找尋了,有了新的心理狀態(tài),修行者的心甚至能不間斷地放在目標上十至十五分鐘。它之所以叫做“回住,,是因為在基本上心能較專注于目標上,仍然會被誘惑所干擾,心偶爾仍會走失,在這種情況下,修行者察覺了再把心找回來,即找回你的三摩地。這就象有裂縫在你的袍子上,你發(fā)現(xiàn)了,并說:“啊,在這兒!把它修補好!

第四種心理狀態(tài)叫做“近住”。 你證到“近住”就不會失去所專注的目標,在前三個次第,修行者一再用新心念來找回忘失的目標。從本階段起,修行者會達到不必再用新心念,就能執(zhí)持目標。因為專注力已達完整,就像一個人長大到二十歲成年了,他的力氣充足,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了。同樣地,覺照的力量完整了,你不再走失目標,因為心不再從目標上浮走了。換言之,在本階段從頭到尾,修行者專注目標未曾中斷過,是用老的心念來維持禪修。因此,修行者證到!敖 本筒粫ニ鶎W⒌哪繕耍驗閷W⒘σ堰_完整,不會再走失目標了。但是,即使你是熟練的修行者,也不能在這一次第修習持久,因為昏沉和掉舉會現(xiàn)起,長時間的不斷打坐只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

第五種心理狀態(tài)叫“伏住”。當你安住在“近住”時,此心變得非常集中,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得以整座無間斷地停住于目標上。然而,由于過度集中心力,本階段就會落入細昏沉的危險。因此你尤其要長養(yǎng)非常敏銳的“內省的機警”。這種機警必須非常敏銳,因為細昏沉是非常非常微細,叫人難以察覺。事實上,許多古代的修行者就落入一種細昏沉中而誤以為是非常高的三摩地。因為沒有察覺出細昏沉,致使修行中間受阻,但他們卻以為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修行者在此時要把沉沒的心提起,要稍稍放松,但并非放松專注。修行者要懂得調心的善巧,既能執(zhí)持目標,又能稍加放松。要做到這一地步,須花許多時間練習。連印度的大修修行者月官對此種技巧也感到難以掌握,他說:“當我著力時,掉舉就生起;但當我不著力,昏沉就侵入了”。

比方說,你在某家中,家中的人都慷慨好施、仁慈、說好聽的活等等,而同時他們又搶劫你這個盲人。在這樣的情形下,要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真面目就很難了,因為他們是你的朋友。這可要比去辨認破門而入的盜賊難了,因為這些盜賊明顯。同樣細昏沉會被誤認為是好的禪修現(xiàn)象,你一定要能用內省的機警來察覺出細昏沉的過失。

第六種心理狀態(tài)是“寂住”。當安住于第五種心理狀態(tài)“伏住”時,事實上這種狀態(tài)是一種非常好的三摩地的層次,修行者正努力于長養(yǎng)非常敏銳的內省警覺力,因此使得心的能量增長了許多。有了這種增加的心的能量(或許是更多的能量),當修行者進展到第六種心理狀態(tài)時,就會有細掉舉的危險。為了防備這種危險,修行者要用非常有力的內省警覺來認清它。就如同在第五種心理狀態(tài)“伏住”狀態(tài)下應對細昏沉那樣。

第七種心理狀態(tài)是“最寂住”。在這種狀態(tài)中,并不會真的有許多昏沉、掉舉等生起的危險。它們只會偶爾生起一些。當昏沉、掉舉生起時,要驅除它們并不困難,你可以狂熱的修持來除遣它們。大體說來,“最寂住”中沒有昏沉或掉舉。比方說有只大象沿著蜿蜒的小路前進—這是形容趨向成就的心理發(fā)展的過程,在這次第中,大象是象征“心’,有一些小的黑點,是象征心在此刻僅僅只有些微的昏沉及掉舉。

第八種心理狀態(tài)叫“專住”。當你證到“專住”時,就不會再生起昏沉或掉舉了。當你要靜坐時,只要用非常少的努力,心就能專注于目標上,你可以想專注多久就專注多久,在這靜坐期間不會有昏沉或掉舉。這就象某人能入睡整整八個小時,不必刻意就能連續(xù)地安睡。同樣地在一開始打坐時,修行者只要稍作努力,就能坐上很長一段時間,但卻沒有昏沉及掉舉。

第九種心理狀態(tài)叫“等住”。當你證到“等住”時,你已經(jīng)完全習慣九次第定了。一點都不花任何力量,你就能在打坐時專注在目標上,并能毫不費力地安住于此。就象某人已經(jīng)念誦六字大明咒許多許多遍后,即使他的心到處浮想,但他的嘴仍然在念誦此咒。即使你能這樣,仍然沒有證到真正的奢摩他(清晰的靜止)。這只是所謂的“欲界定”。你必需繼續(xù)修行,再過一些時候,會生起一種特別的喜樂,這種喜樂很強,到了你無法消受的地步,然后會減弱一些。再來會因為身體的調柔而生起身體的喜樂,然后會因為心理調柔而產(chǎn)生心理的喜樂。就是這樣修行者真正地證到了奢摩他(清晰的靜止)。

以上是九種心理狀態(tài)的修行次第,不管你修顯教或密宗都會經(jīng)過這九種心理狀態(tài)。不管你所用的是什么修行方法,都是以良好的觀照、心的穩(wěn)定、專注來修,比方說先修五分鐘,逐漸擴展成十分鐘,再來十五分鐘,就照這樣,漸次增進,加長你的穩(wěn)定專注的時間。

以上九次第定,只要能證到前三次第,就能毫不費力地通過其他六次第。但要后者得證必須前者精熟,所以最好穩(wěn)健地循序漸進修行。

如果你真的想修九次第定這種禪觀,你就必須把你的聰明才智完全投注,用各種不同的技巧來證得這種禪觀。有時候你在打坐時要“緊”—全心投入;有時候要“松”—坦然安置;有時候你要作些善行,積聚福慧資糧、清凈業(yè)障及心中不好的心理印痕。為什么呢?因為在打坐時,你長養(yǎng)的是奢摩他,主要是增長“智慧的積聚”—有時稱為“心靈的功德”。我們必須;垭p修,也就是兼顧有形及心理兩種功德來證得你的目標。

安心六法

格!ぜ未敫裎魃蠋熢谄洹洞髽饭饷鳌芬粫幸隽怂_拉哈祖師日訣中的安心六法,認為這是對想證取九次第定的人提供的最好的調心方法,對現(xiàn)代的修行者特別有幫助。

這些方法是:

一、如日不被云遮。就像太陽不和云混合,不被云所蔽,修行者像太陽一樣.不應和云混在一起,也不應為這些破壞完全專心的障礙諸如流轉的概念思維和昏沉等所蔽。

二、如鷹搏空.這種最兇猛的飛禽在空中回翔,它只要間或振翅即可保持滑翔,只花恰當?shù)牧α烤涂梢赃_到日的;它從不怒飛、狂飚。同樣地,當修行入定時,修行者把心專注于目標上,應該拿捏恰當,保持心的平衡。如果太著力會引起散動,如果專注不夠又會落入昏沉。

三、如海不揚波。如果既無風又無浪,海面保持靜止。同樣地,當修行者的心已經(jīng)不會散動,應保持心不間斷地專注于目標上。

四、如嬰兒觀佛殿。當小孩子在看廟中墻壁上的圖像時,他只是觀看而全不起世俗之念。同樣地,如果修行者不熟悉入定修習,就應該在一開始時只求能作粗略的認取目標。一開始就要求太詳細或清晰的觀境,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念頭,最后導致完全忘失了目標。然而稍后如果修行者熟練了,就可以像成人仔細欣賞寺廟壁畫般地修觀。

五、如空中鳥跡。鳥飛空中,無跡可尋,沒有人會想去尋找這種根本不存在的路。同樣地,當禪修時,如鳥般的念頭在心中生起,但修行者不該跟著它跑。相反地,要把心放在目標上即心本身、,并保持專心于此。

六、如上等棉線。上好的棉線有兩種特質:除了柔軟、平滑外,還非常堅韌。在禪修中,修行者的心也要如此。就像柔軟、平滑的棉線,心要舒適、放松,但又要牢牢地用心念拴緊目標。

沒有證到“息心”修行者的心就像一匹野馬,無法駕馭,不會柔軟順從,概念思維不斷使心散動,而無法長時間專注于目標上,也不可能發(fā)展為對空性這種微妙深幽對象的現(xiàn)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1 天
連續(xù)簽到:1 天

146

主題

758

帖子

5660

積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5660
地板
 樓主| 發(fā)表時間 2019-5-30 06:57
九次第定﹝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禪至滅受想定,凡九種也。次第者,謂人若入禪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又入一禪,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續(xù),不生異念,無間無雜;定者,攝心不亂也。

[初禪次第定],謂人修禪定,離欲界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定觀均齊,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有覺有觀者,初心在緣曰覺,細心分別禪味曰觀,即是初禪之定相。離生喜樂者,慶悅之心名為喜,恬淡之心名為樂;初禪既離欲界惡不善法,故生此喜樂也。定觀均齊者,觀即是慧,所謂定慧平等也。)

[二禪次第定],謂人修禪定,從初禪入二禪時,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無覺無觀者,既入二禪,即離初禪覺觀動散也。定生喜樂者,既無覺觀,攝心在定,則生喜樂,此即二禪之定相也。)

[三禪次第定],謂人修禪定,從二禪入三禪時,離喜行舍,而受身樂,唯圣人能說,而復舍念行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離喜行舍者,謂厭離二禪大喜動散,攝心不受也。受身樂者,既離二禪之喜,而身受三禪之樂也。圣人能說者,此樂極勝,超過一切之樂,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樂者,謂能舍二禪之喜念,而行三禪之樂也。)

[四禪次第定],謂人修禪定,從三禪入四禪時,斷喜樂故,不喜不樂,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斷喜樂者,謂斷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也。不喜不樂者,謂心無善惡,寂然平等,即是四禪之定相也。)

[五、虛空處次第定],謂人修禪定,從色界入無色界。則滅一切色相,不念種種異相,入無邊虛空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滅一切色相者,謂滅根境可見、可對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禪定已,猶厭色界色質為礙,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離,滅一切色相,而修虛空處定,心與虛空之法相應,則不念種種異相也。)

[六、識處次第定],謂人修禪定,既得虛空處定已,心緣虛空,虛空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虛空,轉心緣識。心與識法相應,則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過一切無邊虛空處者,既入識處,則超過虛空處也。)

[七、無所有處次第定],無所有處者,即不緣一切內外境界也。謂人修禪定,既得識處定已,三世心識,無量無邊,緣多則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緣之識,轉心緣無所有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內外境者,內即識處,外即虛空處也。三世者,過去、現(xiàn)在、未來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識處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無所有處之無想也。謂人修禪定,既得無所有處定已,深知無想處如癡,有想處如癰如瘡,即舍無所有處,緣念非有想非無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也。(如癡者,譬無心想也;如癰如瘡者,有痛即覺,譬有心想也。)

[九、滅受想次第定],滅受想者,即受想心滅,而不復起也。謂人修禪定,從非有想非無想入滅受想定時,其心明利,次第而入,無有雜念間隔,是為滅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證阿羅漢果也。(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云無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累計簽到:1 天
連續(xù)簽到:1 天

146

主題

758

帖子

5660

積分

湖泊

Rank: 5Rank: 5Rank: 5

積分
5660
5#
 樓主| 發(fā)表時間 2019-6-27 04:19
八解脫

八解脫又譯為八惟無、八惟務,為八種禪修方式的合稱。與八勝處、十一切處,合稱三法。

涵義
《中阿含經(jīng)》卷24〈97經(jīng)〉〈大因經(jīng)〉:“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復次,凈解脫身作證成就游,是謂第三解脫。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游,是謂第四解脫。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游,是謂第五解脫。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游,是謂第六解脫。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游,是謂第七解脫。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游,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游,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大智度論》卷21:“八背舍者,內有色外亦觀色是初背舍,內無色外觀色是第二背舍,凈背舍身作證第三背舍,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是五。合為八背舍!

八者
《瑜伽師地論》卷11:“解脫者:謂八解脫。一、有色觀諸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一)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為除內心之色想,于外諸色修不凈觀。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心之色想雖已除盡,但因欲界貪欲難斷,故觀外不凈之相,令生厭惡以求斷除。

(三)凈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為試練善根成滿,棄舍前之不凈觀心,于外色境之凈相修觀,令煩惱不生,身證凈解脫具足安住。

(四)超諸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空無邊處具足住解脫,盡滅有對之色想,修空無邊處之行相而成就之。

(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識無邊處具足住解脫,棄舍空無邊心,修識無邊之相而成就之。

(六)超一切識無邊處入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住解脫,棄舍識無邊心,修無所有之相而成就之。

(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處具足住解脫,棄舍無所有心,無有明勝想,住非無想之相并成就之。

(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厭舍受想等,入滅一切心心所法之滅盡定。

此中前二者依初禪與第二禪,治顯色之貪,第三依第四禪修凈觀,皆以無貪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無色之定善為性,第八依有頂?shù),以滅有所緣心為性。又初二者各分為二,第三分為四,合謂八勝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游客
登錄后可快速發(fā)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立即注冊

本版積分規(guī)則

北閣地攤
返回列表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手機版|黑板報|小橋流水 ( 粵ICP備2022111527號) (粵工商備445100000015802號) (京公網(wǎng)安備44510202000028號)  

GMT+8, 2025-7-13 05:23

Powered by 521000.com © 2002-20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