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計簽到:1 天 連續(xù)簽到:1 天
湖泊
  
- 積分
- 5660
|
板凳

樓主 |
發(fā)表時間 2019-5-30 06:43
禪定必需:九次第定
為了入定,修行者必需經(jīng)過九種心理狀態(tài),即九次第定:
在禪修的開頭,禪定的第一種心理狀態(tài)叫“初住”。此時的心只有些許的穩(wěn)定,修行者找到目標但又很快地忘失了,心飄蕩到別的地方去了,但你要把目標找回來,散心,提起,如是反復為之。在這種狀態(tài)開始時,修行者要短時間專注于目標都有困難,僅僅找尋、找到目標就要花上許多努力,就算找到,要執(zhí)持目標也是困難的。所以,修行者必須耐心,一次又一次地尋找、找到、執(zhí)持目標,忘失了又找回來執(zhí)持之。當你正修長養(yǎng)止觀力,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浮想會比以前更多,似乎愈修愈增長心理的散亂。但是,當這種情況發(fā)生時,你不應該以為這是過失,相反地這是一個好的征兆,因為你已能更清楚看到心里發(fā)生些什么事了。
比方說,你在某處的外面,只要你不特別注意而只是坐在那里,任心飄浮,做些不著邊際的白日夢,你不會注意到是否有許多人、車來來往往。你不會特別注意或知道是否有許多車輛通過,這是因為你不關心的緣故。但是,如果改天你坐在同一個地點,真的好好注意通過的人、車數(shù)量,你會發(fā)現(xiàn)交通流量真大。你可能會說:“今天的交通流量比以往多!钡,事實上并非如此,因為以前是你不經(jīng)心,而你卻注意在看。
第二種心理狀態(tài)叫“續(xù)住”。在沒有得到續(xù)住以前,修行者已持續(xù)修持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反復修行,一再把散失的心拉回來,最后,足夠穩(wěn)定生起了,注意力能持續(xù)不間斷專注于目標五、六或七、八分鐘。當你能做到如此地步時,就達到了九次第定的第二次第“續(xù)住”
第三種心理狀態(tài)是“回住”。 有了這種“回住”,你的心理穩(wěn)定度就比以前更大了,在上述最初兩個次第,每當修行者忘失目標,就該立即再尋找它、找到它、執(zhí)持它,然后保持專注于其上。所以縱使修行者能常常提起心念,但不能立即執(zhí)持目標。然而,在這個階段,修行者的心理穩(wěn)定度比以前增大了,對目標的專注力已經(jīng)到了一忘失即能提起的地步,不再需要找尋了,有了新的心理狀態(tài),修行者的心甚至能不間斷地放在目標上十至十五分鐘。它之所以叫做“回住,,是因為在基本上心能較專注于目標上,仍然會被誘惑所干擾,心偶爾仍會走失,在這種情況下,修行者察覺了再把心找回來,即找回你的三摩地。這就象有裂縫在你的袍子上,你發(fā)現(xiàn)了,并說:“啊,在這兒!把它修補好!
第四種心理狀態(tài)叫做“近住”。 你證到“近住”就不會失去所專注的目標,在前三個次第,修行者一再用新心念來找回忘失的目標。從本階段起,修行者會達到不必再用新心念,就能執(zhí)持目標。因為專注力已達完整,就像一個人長大到二十歲成年了,他的力氣充足,能做任何需要做的事了。同樣地,覺照的力量完整了,你不再走失目標,因為心不再從目標上浮走了。換言之,在本階段從頭到尾,修行者專注目標未曾中斷過,是用老的心念來維持禪修。因此,修行者證到!敖 本筒粫ニ鶎W⒌哪繕耍驗閷W⒘σ堰_完整,不會再走失目標了。但是,即使你是熟練的修行者,也不能在這一次第修習持久,因為昏沉和掉舉會現(xiàn)起,長時間的不斷打坐只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
第五種心理狀態(tài)叫“伏住”。當你安住在“近住”時,此心變得非常集中,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得以整座無間斷地停住于目標上。然而,由于過度集中心力,本階段就會落入細昏沉的危險。因此你尤其要長養(yǎng)非常敏銳的“內省的機警”。這種機警必須非常敏銳,因為細昏沉是非常非常微細,叫人難以察覺。事實上,許多古代的修行者就落入一種細昏沉中而誤以為是非常高的三摩地。因為沒有察覺出細昏沉,致使修行中間受阻,但他們卻以為達到了他們的目的。修行者在此時要把沉沒的心提起,要稍稍放松,但并非放松專注。修行者要懂得調心的善巧,既能執(zhí)持目標,又能稍加放松。要做到這一地步,須花許多時間練習。連印度的大修修行者月官對此種技巧也感到難以掌握,他說:“當我著力時,掉舉就生起;但當我不著力,昏沉就侵入了”。
比方說,你在某家中,家中的人都慷慨好施、仁慈、說好聽的活等等,而同時他們又搶劫你這個盲人。在這樣的情形下,要發(fā)現(xiàn)他們的真面目就很難了,因為他們是你的朋友。這可要比去辨認破門而入的盜賊難了,因為這些盜賊明顯。同樣細昏沉會被誤認為是好的禪修現(xiàn)象,你一定要能用內省的機警來察覺出細昏沉的過失。
第六種心理狀態(tài)是“寂住”。當安住于第五種心理狀態(tài)“伏住”時,事實上這種狀態(tài)是一種非常好的三摩地的層次,修行者正努力于長養(yǎng)非常敏銳的內省警覺力,因此使得心的能量增長了許多。有了這種增加的心的能量(或許是更多的能量),當修行者進展到第六種心理狀態(tài)時,就會有細掉舉的危險。為了防備這種危險,修行者要用非常有力的內省警覺來認清它。就如同在第五種心理狀態(tài)“伏住”狀態(tài)下應對細昏沉那樣。
第七種心理狀態(tài)是“最寂住”。在這種狀態(tài)中,并不會真的有許多昏沉、掉舉等生起的危險。它們只會偶爾生起一些。當昏沉、掉舉生起時,要驅除它們并不困難,你可以狂熱的修持來除遣它們。大體說來,“最寂住”中沒有昏沉或掉舉。比方說有只大象沿著蜿蜒的小路前進—這是形容趨向成就的心理發(fā)展的過程,在這次第中,大象是象征“心’,有一些小的黑點,是象征心在此刻僅僅只有些微的昏沉及掉舉。
第八種心理狀態(tài)叫“專住”。當你證到“專住”時,就不會再生起昏沉或掉舉了。當你要靜坐時,只要用非常少的努力,心就能專注于目標上,你可以想專注多久就專注多久,在這靜坐期間不會有昏沉或掉舉。這就象某人能入睡整整八個小時,不必刻意就能連續(xù)地安睡。同樣地在一開始打坐時,修行者只要稍作努力,就能坐上很長一段時間,但卻沒有昏沉及掉舉。
第九種心理狀態(tài)叫“等住”。當你證到“等住”時,你已經(jīng)完全習慣九次第定了。一點都不花任何力量,你就能在打坐時專注在目標上,并能毫不費力地安住于此。就象某人已經(jīng)念誦六字大明咒許多許多遍后,即使他的心到處浮想,但他的嘴仍然在念誦此咒。即使你能這樣,仍然沒有證到真正的奢摩他(清晰的靜止)。這只是所謂的“欲界定”。你必需繼續(xù)修行,再過一些時候,會生起一種特別的喜樂,這種喜樂很強,到了你無法消受的地步,然后會減弱一些。再來會因為身體的調柔而生起身體的喜樂,然后會因為心理調柔而產(chǎn)生心理的喜樂。就是這樣修行者真正地證到了奢摩他(清晰的靜止)。
以上是九種心理狀態(tài)的修行次第,不管你修顯教或密宗都會經(jīng)過這九種心理狀態(tài)。不管你所用的是什么修行方法,都是以良好的觀照、心的穩(wěn)定、專注來修,比方說先修五分鐘,逐漸擴展成十分鐘,再來十五分鐘,就照這樣,漸次增進,加長你的穩(wěn)定專注的時間。
以上九次第定,只要能證到前三次第,就能毫不費力地通過其他六次第。但要后者得證必須前者精熟,所以最好穩(wěn)健地循序漸進修行。
如果你真的想修九次第定這種禪觀,你就必須把你的聰明才智完全投注,用各種不同的技巧來證得這種禪觀。有時候你在打坐時要“緊”—全心投入;有時候要“松”—坦然安置;有時候你要作些善行,積聚福慧資糧、清凈業(yè)障及心中不好的心理印痕。為什么呢?因為在打坐時,你長養(yǎng)的是奢摩他,主要是增長“智慧的積聚”—有時稱為“心靈的功德”。我們必須;垭p修,也就是兼顧有形及心理兩種功德來證得你的目標。
安心六法
格!ぜ未敫裎魃蠋熢谄洹洞髽饭饷鳌芬粫幸隽怂_拉哈祖師日訣中的安心六法,認為這是對想證取九次第定的人提供的最好的調心方法,對現(xiàn)代的修行者特別有幫助。
這些方法是:
一、如日不被云遮。就像太陽不和云混合,不被云所蔽,修行者像太陽一樣.不應和云混在一起,也不應為這些破壞完全專心的障礙諸如流轉的概念思維和昏沉等所蔽。
二、如鷹搏空.這種最兇猛的飛禽在空中回翔,它只要間或振翅即可保持滑翔,只花恰當?shù)牧α烤涂梢赃_到日的;它從不怒飛、狂飚。同樣地,當修行入定時,修行者把心專注于目標上,應該拿捏恰當,保持心的平衡。如果太著力會引起散動,如果專注不夠又會落入昏沉。
三、如海不揚波。如果既無風又無浪,海面保持靜止。同樣地,當修行者的心已經(jīng)不會散動,應保持心不間斷地專注于目標上。
四、如嬰兒觀佛殿。當小孩子在看廟中墻壁上的圖像時,他只是觀看而全不起世俗之念。同樣地,如果修行者不熟悉入定修習,就應該在一開始時只求能作粗略的認取目標。一開始就要求太詳細或清晰的觀境,反而會引起更多的念頭,最后導致完全忘失了目標。然而稍后如果修行者熟練了,就可以像成人仔細欣賞寺廟壁畫般地修觀。
五、如空中鳥跡。鳥飛空中,無跡可尋,沒有人會想去尋找這種根本不存在的路。同樣地,當禪修時,如鳥般的念頭在心中生起,但修行者不該跟著它跑。相反地,要把心放在目標上即心本身、,并保持專心于此。
六、如上等棉線。上好的棉線有兩種特質:除了柔軟、平滑外,還非常堅韌。在禪修中,修行者的心也要如此。就像柔軟、平滑的棉線,心要舒適、放松,但又要牢牢地用心念拴緊目標。
沒有證到“息心”修行者的心就像一匹野馬,無法駕馭,不會柔軟順從,概念思維不斷使心散動,而無法長時間專注于目標上,也不可能發(fā)展為對空性這種微妙深幽對象的現(xiàn)觀。
|
|